畅阅看书网【dglake.com】
繁体版

第41章 秉烛夜谈

通告:本站数据库进行调整,去除一些无效小说,请重新搜索小说关键词继续进行阅读,谢谢!
    这一夜仿佛过得极是漫长。

    陈宅书籍铺暂得楼三层书房内的灯火久久不息。

    宋南朝口述一句,陈菀菀记一句。陈菀菀记完,宋南朝复查一遍,圈出需要斟酌处,再行讨论修正。

    儒家治下两千年,国人审美尚内敛含蓄。自孔子始,大家多崇尚述而不作,如司马迁般写《史记·太史公自叙》将自己乃至家族历史都血淋漓剖开来给大家看的少之又少,偶有几篇古代名人自传传世,也大都文字简短多抒情言志而少记录自家生平。

    陈菀菀觉得宋南朝写自述登小报的提议颇是有些天马行空的新鲜,她本也不确定这姑娘到底是预备写一篇如何的自述,一路听写下来,却也是惊奇万分,陈菀菀发现,原来,文还是可以这样写的。

    宋南朝自然不会依照古人写自传的体例,也不是由着现代新闻人物通讯的路子,她有自己的随性,想到哪儿,便说道哪儿,也有自己的严谨,每口述完一段,都要反复问陈菀菀——如此清楚否?你觉得旁人能懂吗?

    传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诗必定要读给不相识的不识字的老婆婆听,老婆婆听得懂,他便抄写下来,听不懂就改。宋南朝深以为然,写报道必须要简介明白为上,妇孺皆懂才好,何必要故作玄虚、晦涩不堪?又不是写学术论文圈地自high。只不过宋南朝此时问的人是陈菀菀,这世上倒也是少有陈菀菀真觉得听不懂的文辞。甚至于,在部分措辞上,陈菀菀还给了她的建议。

    两人忙乎了许久,校了几稿,陈菀菀小楷手抄了两页一份1200多字版本的终稿,宣布大功告成。

   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  标题——《临安廿日记》

    【绍熙二年庚子月丁丑日临安】

    述:南朝

    录:菀菀

    算上今日,我到达临安已经整整廿日了。这廿日间,发生了太多的事情,以至于我现在还是有点晕。

    这晕字,大概便我与临安的缘分。我初抵临安时,便是晕的。

    己亥月末至庚子月初,江南大雪多日,霜满大地,青山白头。庚子月丁巳日,我第一次悄悄离家。

    唐末乱世,群雄并起,祖上为避祸隐居山中,不问世事,一晃三百年。族中规定,族人不可擅自入世,我唯有趁此大雪方能瞒过族中长辈,自隐居的桃源独自溜出,去瞧瞧外面的世界。

    不料,山中气候变幻莫测,先是雪崩,又遇山洪,当我被卷入钱塘江滔滔激流,于生死之间徘徊之际,幸得工部侍郎宋尧弼夫人施救,捡回一命。

    南朝自幼失怙,原以为此生父母缘尽,未料遇见宋夫人,相救之后更待我如亲女。此恩此情,不敢当,不敢忘,念兹在兹,亦恐黄粱一梦,虚妄一场。

    宋府静养数日,饭张口,衣伸手。人概安逸而图变,何况我初次来到临安,却不得见城市真容,终究遗憾,几日后,我悄悄翻墙溜出宋府外,自凤凰山东麓万松岭栽松夹道过钱湖门,出临安城郭一游。

    南朝犹记那日西湖美景醉人,湖心亭识当世士子风采,相谈甚欢。

    是夜兴尽而归,未料几日好梦,就此打破。

    宋府烛火憧憧,兵甲重重,府内如临大敌,世界于我的温柔仿佛轰然倒塌,显露出它本来面目。

    皇城司左金吾卫中郎将疑我为细作,我无二话。临安富甲天下,敌国眈眈不减,居安思危之心该当褒奖。只是南朝脾气古怪,素来遇刚则刚,遇柔则柔,诸多龃龉皆由此而起。

    隔阂既生,勉强无意。南朝不愿给宋夫人带去麻烦,亦从无心攀援富贵。天下之大,总有去处。

    离开宋府,茕茕孑立,绕山一夜,抵山寺侧门而眠。

    次日行至御街,见三百六十行,各有谋生法,南朝唯有感慨自己愚鲁,不知如何谋生才能换一餐饱饭,正自忧愁,江湖儿女江湖遇,不打不相识,竟又识得佳友,获船舱小室为庐,又得引荐,窥刻书真容。

    南朝实乃心重之人,任何决定常自反复思量,必要得出一个最佳方案,于我自己不坏,于他人也好,唯一算错的却是宋夫人于我之不舍。

    临安夜奔,看到贴了满城的榜文,榜文上的画像都是我。十两黄金,只为一个消息,南朝从不知自己还能那么值钱。只是阴差阳错,竟再生误会,不知此间真意。

    因寻我不到,与我仅一面之缘的书友被提走问话,我心忧如焚,却苦无对策,幸友人亦有贵友,携我入重华北宫求援。

    太皇太后历沧海而识人心,误会种种既消,书友危机既除,钱塘江之题却向我抛来。一如前言,南朝遇刚则刚,遇柔则柔,遇太皇太后之题,自没有不接的道理。

    人人都说南朝倔强,一声讨饶能解决的问题却非要大动干戈,我却知,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此间种种纠葛,临安人言滔滔,积聚至此,非南朝一跳不足以明清白,亦不足以向所有人交代。

    南朝并非莽撞,南朝族人,便有冬季入江河冬泳以强身健体之作法,南朝以为,他人可以做到,我亦可以。此后三日,南朝悉心准备,寻思向死而生之法,更得御寒丹与内力相助。恩不言谢,永感于心。

    钱塘江浩荡,外沙河逆流,北水门森森,南朝终究有幸,再入钱塘江,有惊无险。

    夫物盛而衰,乐极则悲,一如初邸临安时,当我正自雀跃顺利过关时,再次于众目睽睽之下晕去,再次醒来时,重华宫香远堂花香熏人,聚远楼半边天空落日熔金,谢太皇太后,成全我的自由。

    屈指一数,居临安已有廿日。此间百转愁肠终不为外人道,试记之以抒我块垒,料临安诸友亦小有兴趣,故以小报载之,是以为记。

   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  虽然限于各种因由,此文中事实半真半假,宋南朝付出的感情都是真的。

    她很是高兴,拿着那三页最终定稿,在房间内走来走去,不时高举过头,对普通民众而言,若是随手给他几份临安的小报,他能分得清哪份是陈宅书籍铺的小报吗?”

    陈菀菀一思虑,“怕是不能。”

    “自然是不能!”宋南朝道,“我看过临安的小报,虽然报道的消息各不相同,笔迹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,但看起来其实都差不多,甚至,小报跟普通的书信、手札、随手写的便条,都没什么不同。民众辨不清小报上的消息是真是假,也不知道各家小报有何不一样,有了兴致买上一份瞧瞧,看完了便扔了,下次再买其他家的,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。甚至于,这一期我看了觉得这份小报不错,过几天我想再看,却也不好找。从来便没有一家小报能凸显出它的特征,能聚拢起专属于它的读者。”

    宋南朝说的认真,将桌上陈宅书籍铺从前的几期小报拿了过来,抽出其中一份,道,“所以,当务之急,便是要让临安的百姓记住陈宅书籍铺的小报的样子,让他们一看版式,便知道,这是陈宅书籍铺的小报。读完了这一期小报后,会想看下一期,有心人甚至不用辨认字迹,他们便可以告诉卖报人,要看陈宅书籍铺的小报!”

    “这可以做到吗?”陈菀菀问。

    “可以!而且方法很简单!”

    “南朝姑娘请说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为小报取一个名字便可。”

    “为小报取名字?”陈菀菀听着很是稀奇。

    “是!每个人都有名字,每座城都有名字,每条路都有名字,每个店铺都有名字,为什么小报不能有名字?”

    宋南朝拿过一张空白的纸,又拿过一支毛笔,在纸上画样子,“我们必须为小报取一个名字,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,一个能概括小报承载内容的名字,然后,我们将这名字放在每期小报第一页纸张最上端的位置,每一期小报都要放,让所有人一看这名字,就知道这就是陈宅书籍铺的小报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仅有名字还不够,便如陈宅书籍铺刻的书会加盖陈宅书籍铺的印章,陈宅书籍铺的小报也必须有范式,在报名位置以下,我们还得添加小报的编发单位,添加小报出版当日的日期,添加当日小报出版当日的版面页数,添加小报出版总期数,还要设置栏目,每期小报,要既有新闻报道,也有时事评论,既有人物特写,也有副刊漫谈,各不相同,读者可各取所需。而这一切,也都是为了建立起小报的独特特征,告诉读者,这份小报是陈宅书籍铺的小报。”

    宋南朝恨不得一股脑儿将自己对于现代报纸的认知都讲给陈菀菀听。

    她一边讲,一边伴着暂得楼三楼檐角的风铃叮叮咚咚声。

    风铃不知叮叮咚咚了多少遍后,远处传来第一声雄鸡报晓之鸣。

    不多久,天边现出鱼肚白。